殿下三思啊(80)
虽然三皇子不成器,都这么帮他参自己了,三皇子都没参出什么水花,但至少给老皇帝留下了一个闻时颂和御史台不合的印象,也勉强算是达到了闻时颂的心理预期。
然后,闻时颂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下一步的暗中布置。准确的说,这段时日,闻时颂的重点基本都放在这上面了。
“你干什么了?”沈里一脸懵逼,“你不是一直在朝廷上搞世家和清流派的对立吗?”
这和御史台改革有什么关系?
“对,我在放大他们的对立。”闻时颂和沈里是真的没什么不能说的,以前不说只是感觉沈里对这些不敢兴趣,自己多了只会让沈里觉得无趣。如今沈里跟着岑夫子的学习初见成效,正是对朝堂之事充满激情的阶段,闻时颂就非常喜欢拿这些来和沈里讨论了。
因为这么说的时候,沈里的眼睛里都是他。
当然,以防各种层出不穷的血脉手段,闻时颂和沈里说话的时候,是开了之前被沈里形容为闭耳塞听的那个血脉的,就是之前闻时颂的亲卫给沈里使用的那个。
用过的都说好。
“那对立的结果是什么呢?”闻时颂一般不会直接给出答案,只会引导着沈里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先自己思考一下,他觉得这样的互动能让沈里更专注于他,连脑子里都是他。
“导致朝堂一片混乱?”
“对,但也会导致我父皇对朝臣的猜忌心日益加重,觉得自己对朝堂的掌控力降低了。”而这正是步入暮年的老皇帝一直在害怕的东西。
他经历过被太后的垂帘听政,也经历过自己正值壮年的大权在握,这两种境遇之间的差别有多明显就不说了,傻子都知道该如何选择,没有人会想要再次回到那种明明自己是皇帝、但自己什么都说了不算的过去。
这都能称之为老皇帝的心病了,且无人可医,因为他要面对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敌人——时间。
他只会在时间与生命的不断流逝中,变得更加疯狂,
“对朝臣的掌控力降低了,那自然就要想方设法的增加。”
如何增加呢?
闻时颂让人给老皇帝送上了一把好刀,准确的说,老皇帝其实也早就有此意,闻时颂只是顺应了他的内心。建议老皇帝对御史台进行改革,增加御史对官员的监控,不管你们开什么会,说什么话,都必须有御史在场监督!
沈里懂了,这不是东厂胜似东厂啊。
这事对闻时颂有什么好处呢?好处显而易见,他的兄弟姐妹们再想明着拉拢官员,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,这些官员在私下开会时,也很难再光明正大的提到各位皇子公主的意思,也就侧面削弱了他们的影响力。
虽不至于伤筋动骨,却已经足够皇子公主们头疼一段时间了,自然也就没空来给闻时颂找事。
大多数人就像沈里一样,只从闻时颂最近做的事情上,是很难想到他能和御史台的改革扯上什么关系的。
这真的是个很会兜圈子来达到己身目的的太子。
在感情一事上,闻时颂也选择了差不多的策略,毕竟他这一套润物无声在官场上百试百灵,就自信满满的觉得自己在感情上这么用也会无往而不利。
这也是闻时颂要给沈里画画的原因。
他母后说,爱一个人是藏不住的,从对方的眼里,从他的字里行间,那些彭湃如生命的爱意根本无处躲藏。
他之前给沈里画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喜欢,所以沈里无法从他当时的画里感受到什么,只会感觉索然无味,但现在不同了,他认认真真给沈里重新画一副,沈里还能看不出来这其中强烈的情感?
……沈里当然看不出来啊。
他真的什么艺术细菌,只觉得坐了一天好累啊,为什么不能找几个人来轮班代替他呢?他可听说了,给皇帝和娘娘们画像的时候,也不会一直让他们坐着。
一般来说,画师都是画好大致轮廓和面部,就会请皇帝或者娘娘去休息了,身体的部分都是由画师看着他们的服饰,或者由其他宫人暂代,来绘制完成的。
但偏偏不知道为什么,闻时颂看起来很有艺术追求的样子,拒绝让别人替沈里当模特,只能硬生生就这么苦熬了不知道多少时间。
画好不好看沈里不知道,他只知道他的腰超级疼的。
当画画模特这件事,对他这种战五渣的体力废真的很不友好。
闻时颂为此郁闷了好久,不过,他是不会就这么轻言放弃的,不等沈里看出来闻时颂又在当冷面太子,闻时颂就又想到了一个新点子。
准确的说,是机会主动送到了他面前。
契机是太子太傅的老妻卫氏过寿。
之前说过,闻时颂从小就寄养在太子太傅的家里,对方出身五姓七望之一的河内谢氏,名门望族,簪缨世家,因连出过三朝宰相而煊赫一时。
虽然闻时颂总觉得自己的童年一片灰暗,父皇不疼母后不爱,十分心酸。他的父皇也确实偏心偏到了嗓子眼力,但他的母后是爱他的。卫皇后这一生一共就闻时颂和他哥这么两个孩子,虽然对长子寄予了极高的期望,但那并不代表着她就不重视自己的幼子了。
孩子被送出宫让朝臣养育是没有办法商量的,这是老皇帝绝对不会更改的旨意。
但孩子送到哪家养,这是可以商量的。
卫皇后为自己的幼子争取到的,就是养在老太傅家中,老太傅是她长子的老师,而谢太傅的嫡妻卫氏,正是皇后的亲姨母。换言之,谢太傅其实是皇后的姨夫,让自己的姨夫姨母照顾自己的儿子,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?他们可是闻时颂的亲姨爷爷姨奶奶。
甚至就是因为隔辈亲,老人家太过宠溺承欢膝下的闻时颂,才养成了这位殿下唯我独尊的性格。
他就是谢家的小皇帝,没有一个人敢惹。
长大之后的闻时颂回望自己的童年,其实也是知道的,那是他很快乐很快乐的一段童年时光。甚至因为在谢家太快乐了,反而才会在刚刚回到宫中时,有一种隐隐不安的客居感。
但这就是闻时颂和皇子公主们这段寄养经历最矛盾的地方了,他们初回宫中生母身边有客居感,可等他们再回养育自己的朝臣家中,也会有抓都抓不住的疏离,横隔在他们中间的并不只有血缘,还有身份。
不过即便如此,闻时颂和谢家这些年关系保持的一直不错。
就是可惜了,除了谢太傅,谢家已经大不如前,他们能和沈家一样,面临着后继无力的严峻问题,甚至比沈家还要严重的多。
至少沈家又出了一个沈青起,而谢家真的什么都没有了。
用沈老爷子的话来说就是,祖坟不能一直冒青烟。
不过因为谢太傅还活着,谢家应有的体面还是一直存在的,卫老太太过大寿,连皇帝都会派人送上寿礼。
闻时颂也会带着沈里一同前往,甚至他们不是当天才去,而是提前一天到了。
卫老太太过寿,没有选择雍畿的老宅,自从她身体一年不如一年,老太太每年冬天都会搬到京郊的温泉庄子上去住,那边更加暖和一些,对她的老寒腿更好。未免老太太舟车劳顿,过寿就同样选在了京郊。
老皇帝在京郊是有行宫的,他不来,闻时颂和沈里就是行宫名义上的主人。
谁不喜欢当说了算的那个人呢?
当然,最让沈里兴奋的,还是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一趟春游之旅,一路上真跟小学生似的,不是叽叽喳喳的聊天,就是吃各种好吃的。
车队却没先去行宫,反而先绕路看到了一片桃花林。
闻时颂指着桃花林后面的两处庄子说:“左边的那一座,是我的。”
太子的庄子继承自他的母后,卫皇后在两个儿子之间,是真的在尽可能的想要一碗水端平。好比在她去世之前,身为太子的长子还活着,未来注定会继承大统,所以她能够给与小儿子的,就是自己全部的身家了。
作为皇后,卫皇后的陪嫁可以算得上是富可敌国,她的父母对女儿的爱不输给儿子,几乎算是掏空了半个卫家的家底给女儿做嫁。
而现在,这些嫁妆都继承到了闻时颂的手上,其中就包括这座比邻谢家的庄子。